你真的相信理财可以让你财务自由吗?!

Joe shang
你真的相信理财可以让你财务自由吗?!

如果让我来通俗一点的解释这些服务(本质上全部是一种金融或非金融服务),那么我会这样来理解

如果你只想通过一句话来理解【理财】:

对钱的合理安排,目的是防止你变穷,但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富。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点:

理财,顾名思义打理的是财务、财产。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负债)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1)理财不是为了达到"资金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达到"资金分配的效能最大化"。

2)理财是通过对金钱的打理及有效分配资金的手段来实现生活中各个阶段的财务目标。

3)理财不是教人如何消灭贪念,而是教人如何把贪念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4)理财既不是让你的人生全部充满可能性,也不是让你的人生全部都是确定性,而是帮你在确定性的基础之上设立可能性。

如果你只想通过一句话来理解【投资】:

是一种未来获取收益或亏损本金的可能性。目的是用钱赚更多的钱。承担风险的各种投资形态,也是让你获得财务自由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点:

你对投资的理解应该是基于“概率”的理解。投资其实是一种价值与价格交换的过程,是流动的过程,流动离不开交易,而一旦交易,就产生两个基本概念,即概率与法律。

就概率而言,我们知道它的解释是---机会率、可能性,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在金融当中你应该把它理解为「不确定性」,当然也称为「风险或收益」。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经历了特殊的发展阶段,刚性兑付、保本保息在很长一段时间某种程度上成了民众对投资的一个理解。很多民众包括富裕阶层总是觉得投资理财是安全的,亏损了是可以通过闹来解决的。当然,这里肯定有产品发行机构和销售机构的道德风险在,不能全怪投资者,但你必须明白概率即风险的意思。

另外,风险认定的前提是可以承受,而非发生与否。如果你能意识到风险存在,你就必须去选择是否要承担风险,而承担风险不是说我赌一把,赔了老子我认了。而是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安排,让你自己真正从主观和客观上都确实能承受风险带来的后果,要知道无视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所以,你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能承受,进而才能去利用风险、经营风险且从风险中获益。做到前两点,那你就是合格投资人;三点都能做到,那你是高手。

另外,时间也是一个关键要素,有职业投资人曾说:“投资的两端分别是分析和交易,而连接这两端的是等待。投资分析的核心是商业理解力和概率思维,投资交易的核心是赔率和逆向思维,等待的核心是谨守能力圈和尊重常识。从长期来看,优秀的交易无法挽救糟糕的分析,优秀的分析却可能毁于糟糕的交易。然而相比之下,最难的还是学会等待(无论是持股还是持币)。等待既由“心态”决定,更是一个“时间”定义。

说了这么多,核心放在一个词上 —— 风险。

记住这句话:收益只是投资的艺名,他的真名叫风险。往往真名都没有艺名那么好听。但两个名字一起看,才能了解它的真实面目。

如果你希望财务自由,除了用自己的事业创造高额收入以外,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如果你只想通过一句话来理解【资产配置】:

理财的高级阶段。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点:

资产配置的目标不是去选中某一个产品或某一类资产,然后赚取收益;也不是只要把钱放在不同的产品或资产类别上就叫资产配置,资产配置并不是简单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因为资产配置最首要的目标并不是分散风险!资产配置的目标是让投资组合在一定的波动中取得最高收益;或在已设定的预期收益下寻求最小波动的投资组合。这也是为什么专业人士需要通过KYC了解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对预期收益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与实施。

资产配置是要去打造一个可以通过控制与经营风险来获得长期合理收益的系统。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技术,需要经验去实现。对于长期财富管理而言,资产配置就好比一种战略,战略则必须要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做需要时间可以积累的事,同时也会是让你的财富可以在周期更迭中得以保障与稳健增长的举措。

如果你只想通过一句话来理解【投机】:

投资的高级阶段,也许可以让你更快的实现财务自由。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点:

华尔街的投资家曾说:“无论是谁,如果天生具有投机倾向,就应当将投机视为一行严肃的生意,并且诚心敬业,不可以自贬身价,向门外汉看齐。许多门外汉想都不想便把投机当成单纯的赌博。如果你的观点正确,即投机是以一行严肃的生意为大前提而成立的。那么所有参与此项事业的同行朋友就应当下决心认真学习,尽己所能,充分挖掘现有的数据资料,使自己对这项事业的领悟提升到自己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认为"投机"即投资于机会。对于机会的捕捉,眼光、技术、胆识、经验、知识缺一不可。《伟大的博弈》一书也为“投机”一词做了最好的注解。 

如果你只想通过一句话来理解【财富管理】:

以上都可以属于财富管理的范畴,把它们结合生活、事业、有效的管理起来。

如果你愿意多了解一点:

当下财富管理这个说法已经非常普遍了。“银证保基信” 都推出各自的财富管理业务;第三方理财也认为自己是在做财富管理、私募基金也谈财富管理、P2P也认为自己做的是财富管理;甚至房地产销售、艺术品收藏、奢侈品收藏都认为自己的业务和财富管理有关。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服务模式对财富管理都有着不同的诠释。

从前中国人的财富还没有那么多,无从管起。后来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国民财富的遽增,中国人越来越有钱,有钱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财富管理便逐渐成为了百姓关注的话题。起初我们会把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混淆,资产管理主要是针对资金的管理,管理的是钱的流动性与风险。但财富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就只是钱了呢?是不是就只是个数字呢?不是的。如果只是钱的概念,那么财富对人的意义就太狭隘了。

我们要管理的人生中的财富绝不仅仅是金钱。身体健康是财富,内心通达是财富,家庭和睦更是财富,资产充裕是财富,人际通融也是我们的财富。对于我们而言,管理财富不仅仅是打理钱,而是把我们挣到的钱用于服务我们人生中的“财富”。

这种财富的管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融服务,我们还需要身心健康服务、法律服务、税务筹划服务、教育服务、身份安排服务、传承规划等等。所以财富管理服务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是一种专业的组合,是一种体系的构建,来满足与应对来自生活与事业中的各种期许与问题,也许更是一场人生重要的修行。

【希望靠理财实现财务自由的你是认真的吗?】

很多从业者在与客户谈理财或资产配置时都提到了通过合理的理财方法来使客户实现财务自由。但理财与资产配置都是“分散”资金的一种做法。一旦分散,则意味着你不愿意承担更多更大的风险,也意味着你失去了获取巨大利润的机会。毕竟“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懂得投机和勇于承担风险的投资才能让你“财务自由”。“做好理财或资产配置最终会使你获得财务自由” 基本是个谎言!你很难通过理财和资产配置获得财务自由,因为其作用是让你“Staying Rich” 而不是“Becoming Rich” 。也就是说它可以“保级” 但不是为了“升级” 。

所以,不要把投资当理财(希望低风险或无风险),也不要指望理财可以发大财(希望获取高额收益),一定要明确你到底追求什么,有了匹配目标的行为,才可能有和目标相符的结果。

另外,在投资理财行业中,你常会看到,市场好的时候,很多项目用高收益低风险来吸引和忽悠投资人,因为人们都逐利。市场不好的时候,很多项目开始用相对而言的低收益很安全来吸引和忽悠投资人,因为人们都恐惧。

很多人判断投资安全与否的逻辑就是简单的:“高收益可以没风险或绝对是骗局” ;

“要么就是低收益基本都靠谱,大多很安全”。

很多智商税就是从仅凭收益高低来判断投资安全与不安全的人群那里收取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花精力与成本去了解本质,而只看说法是否符合自身的逻辑与认知。想要无风险就不要总想着追求高收益。想要高收益,就一定要有风险意识。

理财与资产配置其实都是在追求让自身已获的财富确保安全,那为什么财富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呢?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共同发布《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报告(2018)——暨中国家族财富管理与传承白皮书》。

《报告》课题组回收了21家银行的1056位高净值客户问卷,对其财富结构、理念偏好、服务需求、资产配置等深度剖析。

2018年是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国财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至2017年间,中国私人财富总量增幅近200%,增速为全球之最。截至2017年底,中国私人财富总量达到24.8万亿美元(约166.7万亿元人民币),在世界各国的财富规模中仅次于美国。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中,超过七成是第一代企业家,12.96%为金融投资者,“创二代”占6.27%,5.74%为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这些高净值人群在自身财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偏好稳健—— “对于保障本金的稳健型投资需求最为强烈。”

大部分私人银行客户趋于稳健,投资心态日益成熟。在创富一代与其继承者中,对于保障本金的稳健型投资诉求最为强烈。对于拥有企业的“一代”,其财富中大部分为企业股权,稳健的金融投资能降低其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通过继承而跻身高净值人群的“二代”,更注重避免家族财富的流失。

总结起来还是一句话:追求稳健与安全是因为你在赚取了足以让你财富自由的财富以后,还希望长久的 Staying Rich。

【缺乏数据量化的理财可以有效,你是怎么想的?】

西方人琢磨人或事习惯依靠数据,中国人琢磨人或事更习惯靠经验判断。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理财规划、量化投资等理论基础源自西方,其本质是要求事物“量化”。现状量化、目标量化、周期量化、风险量化、收益量化………是做投资决策与规划的基础,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则难有理想的效率与结果。而我们东方却更喜欢凭经验体系去做判断与决策,我们往往认为“人算不如天算”(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算法,比如易经,但这并没能成为普世的逻辑与技术)。其实经验也是一种规律,有规律就有数据。如果没规律,就不可能有经验。只不过是这种规律我们愿意靠感觉,西方更多靠数据。


经验不会犯错。只有过于依赖经验才会判断错误。

                                                                             ————达芬奇


就资产配置而言,针对不同富裕阶层的定义和意义其实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高净值客户,比如企业主型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的理解应该是“事业上的产业布局”与“家庭中的投资分配”两个概念。产业布局是为了长期风险控制与发展及利润来源(赚钱)。

投资分配则主要是为了对已赚到钱的管理、留余、以及让自己能更长久的去做一个富人。

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主无论在生意上的投资,或是金融上的投资,做决策时由于以往的成功而特别自信,自信于自己的眼光、胆识、运气等等。这就特别容易依靠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感觉来判断是否可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的升级,变化的加剧,往往上一个阶段成功的经验就变成了下一个阶段最大的障碍。数据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让我们的决策避免或少犯错误。试问身处目前的市场中,哪个成功的企业家会忽略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呢?

一个中产或富裕阶层在做理财规划或资产配置时,就更应该意识到决策过程中各种因素量化的重要性:我有多少资金、需求是什么、满足需求需要多少资金、个人能承担多少风险、匹配什么样的收益预期、周期、市场风险、过往的市场情况分析、年龄因素,都需要量化。诚然,并非所有生活中的追求都可以被量化或被标上一个以金钱为参考的数据。比如生命、健康、幸福、爱情、这些是无法用金钱与数值来衡量的。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些事物虽不能以金钱为标准,但在规划中,如果可以理性的看待这些因素,并配以量化数据的参考,绝对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更从容地去追求与期望。

举个例子:

经济学家 Eduardo Porter(爱德华多·波特)曾经写过一本书《一切皆有价》,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生活中很多事物是可以被标价的。我们所有的选择性行为,无论是婚姻、健康、幸福、投资、上网下载音乐,都是权衡利弊和付出代价的过程,即世间一切事物皆有价格。不同的是,有的明码标价,有的暗藏其中,或可以用货币计算,或需要用时间衡量。但是价格如何确定,如何被接受,如何变化,往往是人们最难充分理解的问题。

生命有价格吗?健康有价格吗?我问过很多人“你觉得自己的命值多少钱”这样一个问题,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无价的。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因他人的过失而死亡,是否你的家人只要情感上可以原谅,就可以不再需要金钱的补偿了?再设想,如果你患了重大疾病,你愿意付出多少费用以延长自己的生命?100万?500万?1000万?你愿意不顾家庭成员将来的生活、教育、住房等,而倾其所有在这一刻去治疗你的疾病或延续你的生命吗?如果你在某个价位上拒绝了,那实际上你已经给自己的生命或健康标了一个价格。那么,你就需要意识到,这些因素难道不影响到你的幸福感吗?不影响到你的婚姻吗?你确定不会因为价格因素而做出不计代价的选择吗?

事实上,你即便不承认自己是被量化标价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在管理这个国家的时候也必须要为公民的生命、健康、幸福感等去标明价格,否则就无法更好的管理这个国家。但这对于你的意义在哪里呢?你要知道,假如你不能认同政府的统一标价,你就必须给自己重新标价。

当你把生命、健康、幸福感、教育、养老等诉求一一量化后(标价),你才能合理的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属性、收益预期、产品功能、时间周期等特性去服务于你的生活、你的人生。

当你把收益、通胀、经济增长、市场风险、利率、汇率、杠杆等需要的因素逐一量化后,你才能通过不同的资产组合,剔除你不想要的风险因子,保留你想要的风险因子,运用资产配置的手段使你的财富有效保值增值。

我们对财富的学习是一个从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到智慧的过程。记住,理性筹划下的财富质量一定优于顺其自然与盲目自信。

【你以为财富管理都能量化?那你就错了!】

财富是身体健康、内心通达、家庭和睦、资产充裕、人际通融,当设定了这样的理念时,那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管理财富就不是仅仅打理金钱,而是所有挣到的钱都要为核心的财富去服务。

欲望是最难以量化的,快乐也并不随着财富的增加必然增加。君不见很多家庭小康中产尚能和谐,多财多富反而诸多纷争,何来家庭和睦呢?如果:

幸福感 = 钱的数量 / 欲望

那么你会发现欲望越低,幸福感越高;欲望越大,幸福感越差。所以幸福感与钱有关,与某个数量的钱有关,但与钱的多少却不完全相关。我们都希望挣更多的钱,但如果你每挣到1000万就会坑害一个人,就有一个人想你下地狱,你挣到10亿,有100个人恨不得你死,那又何谈内心通达,人际通融呢?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下,又怎能身体健康呢?也许到头来,资产充裕只是一场空。

我们90年代初才告别短缺,大米白面随便吃;21世纪开始人们才逐步有自己的商品房;05年以后才开始看到财富效应;08年以后才感觉到有钱;12年以后才开始有财富意识;16年以后才开始有财富梦想;大部分有护照的时间,早的,也就20年。富起来的经验和希望自己富下去的念头从改革开放至今充其量不到40年。我们的财富价值观还有待建立与打磨,我们的财技(生财、理财、保财、传财的专业技能)还有待学习与提升。

 用40年的财富经历与经验去实现长远的富足以及百年传承与富过三代,确实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值得且必须去挑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