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影视人都想做哪吒“改命”,但“上天”需等风,“下凡”要躲坑

文东
每一个影视人都想做哪吒“改命”,但“上天”需等风,“下凡”要躲坑

火爆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断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票房记录,也留下了让人回味的剧情:“灵珠”(敖丙)与“魔丸”(哪吒),注定一个上天成仙,一个下地为魔,但仙也会入魔道,魔也非十恶不赦,两者同根同源,命运难测。

而影视产业这几年也正像当前电影,把“上天”“下凡”的产业变局,和大起大落行业状况演绎成了一部精彩的大片,但最终结局少了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更多是内心深处的平静。

1

连续剧的开篇:产能过剩惹的祸

索罗斯说“当泡沫膨胀时,(投黑马  Tou.vc  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世界的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

15、16年影视产业步入行业的顶点,众多影视公司以借壳、并购的方式登陆A股、港股,国家鼓励文化创业的大背景下,成就了大量的财富神话,出现了很多比电影更精彩的故事:

影视公司“鸡犬升天”:从最早上市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到后来的唐德影视及借壳的欢瑞世纪、慈文传媒,影视公司的股价基本涨几十倍,市盈率动辄五、六十倍。而大量拟转型的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影视公司,有点规模的未上市影视企业都成了资本眼中的“唐僧肉”。而2015年华谊兄弟通过大量并购,最高市值接近1000亿。

资本疯狂涌入,估值高得离谱:影视公司借壳、并购盛行,短时间内冯小刚、蒋雯丽等导演、明星创办的公司,一成立就以数亿人民币待价而沽,而华谊等上市公司趋之若鹜,不管未来业绩能不能达标,先以数亿的高估值进行收购,再签下三年的业绩对赌。

而一级市场上新丽、柠檬、耀客等老牌影视“明星”企业动辄六、七十亿的估值,但不乏资本热情的追逐。

有个IP或概念就能轻易圈钱:一堆中小型公司,签个所谓大IP的授权,或者拉上几个明星参股,造个热点的影视概念就能融到风投,记得有家影视公司把《诛仙》(热门的古装玄幻小说)作者的另一部小说影视改编权签了下来,没有任何收入,张口就要10亿的估值,理由是《诛仙》成就的完美世界和一批影视公司累计市值超过1000亿,现在有另一部作品授权的公司估值才10亿,一点也不贵。如果当时李佳琪已经上位,不知是否会喊出:“Oh my God,投他投他”……

到处都是文创园和影视小镇:影视小镇在全国如雨后春笋,配合VR浪潮、热门概念和创业相结合,一批公司用这些概念到处向政府要政策、要土地、要补贴,但后来大部分成了烂尾工程。

影视产业一步登天,但行业内部的危机在悄然酝酿,这就是产能过剩。

影视公司的过剩

行业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搞影视赚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进来。2011年前后,中国影视公司只有不到2000家,到了2018年这个数量达到了1.2 万家。

假设这些公司平均一年只出一部电影,就有1万2千部!但中国每年能上映的电影有多少?顶多400部!

影视项目的过剩

电视剧/网剧方面:2015年,国内总产量是1万6千集,但当年播放率是50%,另外一半积压待播;2016年一共1万5千集,只播出了不到5千集,7成以上片子积压;2017年1万3千集,积压率6成;2018年,这一数据有所好转,积压率约53%......

大量的作品,长期排队等待着平台或院线的播出,很大一批成为了坏账,根本无法和大家见面。而一旦上映,也不意味着就能赚钱。

从电影来看,中国每年有600亿的票房,一半被进口大片刮分,国产影片能分300亿。但这些钱院线和发行公司要分走57%,出品方能拿回的大概130亿。

现在每年上映的影片至少有300部,这样算平均一部片子顶多分4000万,但现在平均院线影片的制作成本加上营销宣发费都在6000万以上,这就形成了1、9效应(10%赚钱,90%亏)。

雷爆了

项目大量的积压和严酷的竞争环境导致了影视公司的业绩暴雷。

18年影视公司的业绩开始普遍“变脸”,华谊兄弟、唐德影视、欢瑞世纪、当代东方、印纪传媒、慈文传媒等一批上市公司因电影票房不佳、电视剧未播出难回款纷纷出现亏损。

华谊兄弟、长城影视为还涉足了重资产的影视小镇,实景娱乐等综合体项目,前期大投入后难以马上带来收入和现金流,进一步拖累业绩。

2017年由于政策监管的收紧,资本市场大门暂时对影视公司关闭,2018年范冰冰事件引发了政策对行业收税的规范性整顿,一夜之间影视公司哀鸿遍野。

从18年开始,影视类上市公司估值和业绩“双杀”,华谊兄弟市值仅剩100多亿,慈文、唐德、欢瑞等公司有的被国有企业收编,有的在艰难支撑,市值仅为30多亿,仅是巅峰期的零头。

一级市场上影视类公司基本融不到资,曾经的龙头企业估值打个6折也很少有人问津。

政策是行业泡沫破裂的导火索,行业内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会有爆发的一天。

从“天上”被打落“凡间”的影视产业有了一轮过山车似的经历,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化人生中从业者会怎样去应对?

面对行业的拐点,从业者也在转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

有人“上天”——

网大、5G、VR、直面C端付费,都要等风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幅行业里在转型的从业者的心态写照。

面对影视产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避免惨烈竞争的方法之一就是开辟出新的细分市场。借助互联网的升级,网大、沉浸式VR、互动影视剧、面对C端直接付费模式,都有可能开辟出一片新的“蓝海”,乘科技的东风“上天”,让影视在形式和体验感上有新的突破,是转型的一种尝试。

但 “上天”就要等风来,否则上去也会发现空无一人,是一览无余的孤独。

网大、VR在等5G的风口

很多公司转型做低成本的网大,希望以小投入搏大市场。但多年来网大并没有真正形成气候,虽然少部分影片获得了几千万的票房分账,但业内人士质疑其内容上就是靠“妖魔鬼怪”走偏门,消费层面是“伪市场”。

网大的收入来源于视频平台的分账,是平台为了拉新用户,为内容做的一种变向补贴,但同为“拉新补贴”,网剧无论从用户粘性,和会员付费率上看,都比网大好得多。

电影票房可以动辄几亿,网大可望而不可及,无论业内人士多么美好的展望和网大从几亿迅速成长为几十亿的市场规模,没有用户会为看一部网大而直接付费确是骨感的现实。

“互联网电影要想真正成为C端愿意为之付费观看的内容,就一定要让用户觉得能值回票价”,一位资深的文娱风险投资人这么归纳,而要想达到这种观影体验,除了影片本身的投入、制作和内容过关,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5G正是前提。

高速带宽下实现高清传输,也可以A/VR等显示设备让用户有沉浸式观影体验,这样就有可能在家庭场景里开辟出一种高品质的观影体验,与线下影院的社交式体验形成明显的差异,这样用户才可能去买单。

而翘首等待5G多年的VR产业,在高清传输条件下才可能实现的虚拟世界,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一批公司跃跃欲试。

但5G的风何时能来确还是未知数。

基站的建设需要运营商大量的投入,首先要在4G基站的基础上升级,再大量建设新的5G基站,此外还有运营商的资费标准问题。

4G投入还没有回收的成本,5G做出了更大的投入,收费标准绝不可能是白菜价,所以5G的高速公路何时竣工很重要,怎么收费更重要。在谜底揭晓前,只能等风来。

互动剧在等平台的风

《隐形守护者》让互动剧这种新形式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得到了普遍认知,一时间各大平台纷纷上线,互动剧迅速升温。

但《隐形守护者》类似PPT呈现的故事形态更像是一种AVG(文字冒险游戏)的真人图片换皮,将游戏多情节多支线不同解决的精髓有效发挥,在影视层面看并无太多亮点。

这其中也涉及到影视互动剧制作的标准和技术难度,多线条的剧本编辑、实际拍摄、技术衔接等多个问题需要平台的支持才做的下去。

为了降低影视内容创作者的门槛,腾爱优三大视频平台正在开发互动视频开放工具,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计划从互动视频理念到创作流程及工具使用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操作指引,期望创作者可以通过互动视屏平台实现一站式的内容生产、发布、及数据分析反馈。

目前各大平台的内容制作工具还在完善和开发中,现阶段的互动影视剧虽然热闹纷呈,但真正意义的影视爆款的作品并未出现,这其中有开发门槛高的问题,也是艺术创作在摸索的过程,视频平台的工具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内容创作者?这也将是一个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

AI:我是风口,但如何吹到你?

人工智能在影视产业已经有了落地场景,但是一种制作工具上的补充,难以替代艺术创作本身。

AI可以进行服装和背景颜色搭配设计、选择合适的角色、2D和3D视觉的智能转换、向用户智能推送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可以对主演进行智能换脸、换声、智能CG生成。

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被限制出境的黄海波饰演的崔六郎就被AI换了一次脸,业内也有传闻《赢天下》主演高云翔也被AI换了脸,不过这些工具对于影视艺术来讲更多是一种辅助。

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星的科技能力已远超地球,但是艺术水平相对地球的落后,让三体人对地球文明刮目相看,艺术不是科技就能解决的。

AI换脸、虚拟形象大行其道的时代,影视剧并没借助这股“东风”制造出“爆款”,影视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创作的核心问题还是需要创作者解决。

AI在很多领域可以替代人工,但在艺术创作上无法胜任。

科技的风口不知何时到来,走另外一条“接地气”的路也是种选择。

3

有人“下凡”——实景娱乐 美丽的坑?

天上是仙境、凡间有美景,上天需等风,下凡要躲坑。

影视产业的收入结构在美国70%来自于衍生收益,票房只占到30%。

在国内各路影片厮杀惨烈的红海市场,衍生品开发势在必行,除了被喊了很久的影游联动,将影视IP的长尾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当属实景娱乐——影视主题公园。

全球最大的影视传媒集团迪士尼、环球影片等,线下的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等贡献了30%以上的总收入。

而相对国内顶破天六七百亿每年的电影票房,线下文旅总计近万亿的市场规模,对颇具野心的影视巨头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影视与文旅地产结合,下凡称王!

华谊兄弟自2012年启动实景娱乐项目,所签约的20个项目覆盖了华中、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2014年6月海口观澜湖的冯小刚电影公社正式开放、2018年7月苏州电影世界投入运营,将《狄仁杰》、《非诚勿扰》、《集结号》、《太极》等华谊多部出品影片IP进行线下转化。

2014年另一影视巨头光线传媒紧步后尘,与上海闵行区达成协议,拟投资100亿元在闵行浦江镇建设总面积1200亩“中国电影世界项目”,而后其又与大连、湖南、扬州等政府签订影视文旅项目框架协议。

紧随其后长城影视、欢瑞世纪等纷纷入局,地产及文旅巨头万达更是财大气粗,宣布投资超过500亿在青岛构建东方影都,与好莱坞签约11部大片在影都的拍摄制计划。

影视主题乐园的四不像?

影视主题乐园轰轰烈烈的高调开场,但真正落地运营后与预期落差甚远,缺少实际内容是一大弊病。

所谓乐园,必定要有真正的娱乐内容,多数影视主题乐园面临着通病,在几部电影曾经拍摄制作的原场景上,开放旅游参观,游客到里面主要是在各种背景下拍照,以及走马观花的转一圈,没人留下住宿,更不用提衍生的餐饮购物消费。

而国内成功的横店影视城及近年崛起的象山影视城,其起初的定位就是针对剧组的拍摄制作,而不是个人游客,所以其无论在各种影视场景的建设、配套的舞美道具、群众演员、设备器材等方面都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个人游客的参观是衍生的收入开发,在此基础又提供了实景演出、4D体验馆等内容,最终才成气候。

国外的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乐园最初的定位就是针对个人游客,所以主要内容就是游乐,将各种游乐场设施及前沿的5D全息体验馆等科技手段都在乐园内落地转化,游客还可根据影视主题选择不同的参观主题区域。

迪士尼游览图

华谊的代表作海口观澜湖的冯小刚电影公社,被参观者定义为电影背景拍照街区,买了门票一路倒是可以和很多电影主题背景板合影,但是游乐的内容呢?少有游客会二次消费。

不像游乐园,不是旅游景区,也不是剧组的拍摄聚集地,四不像的尴尬成为了第一批影视主题乐园的通病,但毕竟电影IP还有流量,可以带动旅游者的参观消费,于是第二个问题暴露。

流量真的留在了影视IP吗?

吸取经验教训的影视公司,转而和具有线下运营经验的地产商合作,自己提供影视内容和IP,由专业的开发公司进行主题乐园的规划和建设,开发游乐设施、配套食宿。

但很多影视IP,其实是伪流量。

前几年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就曾经提到,影视剧的很多流量不是在留在剧上,而是被演员带走了,特别是主演。

没有吴京的《战狼》没人看,没有徐峥的《药神》也不会有号召力,没有冯小刚的《老炮》会黯然失色,很多影片的成功更多带来的是演员的流量,这就意味着在线下场景的转化中流量会实效。

但《哪吒之魔童降世》就不用担心这种问题,动画卡通的流量永远留在内容和其IP形象自身。

这也就是迪士尼、环球影城等成功的实景娱乐项目,其背后沉淀多年的影视作品大部分具有动漫元素,或影片本身用强特效营造的虚拟世界场景,让影片给观众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迪士尼自不必说,环球影城最火的哈利波特主题游乐区,科技手段以全息影像再现了魔法世界,这种体验让人终生难忘。

而在《侏罗纪世界》里,可能观众早已忘了主演是谁,但史前恐龙世界的震撼让人终生难忘,这种影片的流量也是任何一个演员都难以带走的。

国内最成功的主题乐园目前是依靠《熊出没》等动画片成名的华强方特,而游客给与其“山寨版”迪士尼的定位和亲子娱乐的消费场景,也支撑起了门票、游乐、餐饮、住宿等多渠道的收入模式。

国内影视公司的实景娱乐项目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电影的IP也需要时间的积累,不可能像快餐一样马上消费变现。迪士尼等主题乐园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功。

其实我们是来圈地的

实景娱乐本身是长周期,大投入的项目,而回报期限也会很久,无法满足很多投资方尽快变现的迫切诉求,于是一批影视项目“避实击虚”,打着主题乐园、影视小镇的概念,实为圈地涉足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变现最顺畅的自然是商住开发,影视“圈地运动”往往要求当地政府给予总土地面积30%以上的商住性质用地比例,补贴文旅景区或主题乐园长周期的投入。

而圈到的核心商住用地也不用自己真的去开发,与有实力的地产商合作以土地入股,或者干脆转手溢价卖掉,快速赚钱,“空手套白狼”。

“空手道”可能在某一时期能钻空子,但不会长久。政策在整治,政府在杜绝,这种现象从2018年开始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行业到了规范的时候。

再造迪士尼的辉煌成为了影视巨头了一个美梦,梦醒了发现其实是个“美丽的坑”。

万达处于经营现金流等方面的考虑,将全国12个文旅项目及青岛东方影都打包转让给了融创;

光线传媒的文旅项目签完了框架协议后来没了下文;

长城影视在实景娱乐上投入了大几个亿,最后认亏,想折价转让但目前没遇到接盘方;

最惨的华谊兄弟,仅苏州电影世界一个项目开业,每年在实景娱乐产生收入才1个多亿,与数十亿的投入相比,亏损严重。

4

结局:行万里路终回到内心深处

不久前一次影视行业内部会上,一位国内著名编剧兼导演感言:以前我们曾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创作者,后来行业的风口到了,让很多其实没有相应能力的人被刮到了天上,有了钱,有了地位,一时间行业非常浮躁,现在风停了,大家又开始学会平静面对了。

影视产业无论是“上天”还是“下凡”,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也脱离不了扎实做事,回归到内容和艺术本质的前提。

科技的风口可能会改变影视的形态,但不会改变内容的本质;主题乐园能跨界衍生出更大的市场,但解决不了IP价值的沉淀。

这时候还有人在原地坚守

几年前古装玄幻题材炙手可热的时代,正午阳光已经在悄然备战现实主义,19年一部《都挺好》成了爆款,开启了现实主义的新风潮;

《长安十二时辰》已经迎来了大结局,火爆了一个多月的大剧背后是导演曹盾筹备7个月拍摄217天的艰辛;

票房刚刚突破30亿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筹备制作了5年,而5年前连首部国漫爆款《大圣归来》都还没有面世,国漫前景未知,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对影视本身有一种执着。

在这背后还有很多正在默默创作没有成名的影视从业者,浮躁的人最终会离开,留下来的很淡定。

身边的影视公司有的大幅度缩减了预算开支,搬离了环境优雅的办公区,回到了家里搞创作;有的再做点兼职养活创作团队;有的因为一部剧的大火而一夜成名;有的因为不赚钱而关闭。但市场只要有需求,影视就一定会继续有人做。

“除了影视我不会别的,除了影视我也不想干别的”,一位创立影视公司9年的创始人如是说,他还在继续支撑。

影片《哪吒》的结尾,(投黑马  Tou.vc  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天雷的宿命夺去了哪吒和敖丙的肉身,但是魂魄被太乙真人护住,于是续集中哪吒会以莲藕之身再生。

魂还在,生命不息,褪去浮华后,影视产业也会迎来新生。行万里路,最后终回到内心深处。

(文章来源于:麻辣娱投摘编)